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智库频道 > 智论  正文

浙江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如何突围

发布时间: 2025-08-11 15:54:30 来源: 浙江日报 唐玉 编辑 李雅南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各省产业规划布局的重点内容。具身智能是指有物理载体的智能体,可利用感知、决策和交互能力执行现实世界任务并主动学习进化。通俗地说,具身智能就是具有实物“身体”的人工智能(AI),即具身智能等于会思考的大脑+能感知和行动的物理身体。具身智能让AI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真刀真枪”地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工作、学习和解决问题。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我国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已进入关键性分化阶段和市场期望快速膨胀阶段,呈现出“技术突破加速、场景落地深化、区域竞争加剧”等特点,初步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主的错位竞争创新格局。

  我省于2017年印发全国首个省级机器人政策《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于2024年出台《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规划到2027年核心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关联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当前,我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凭借数字经济优势、制造业生态基础和政策支持,已取得一定先发竞争优势,尤其在四足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占据国内领先位置,但与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先进省市相较仍存在一定差距。调研发现,我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存在经费投入结构欠佳、核心技术自主性不高、多元协同不足、场景建设分散、高端人才短缺等短板。为抢抓“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战略机遇,必须着力破解发展难点痛点,针对性借鉴国内先进省市相关经验,推动我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放大效应,构建多元立体的投入格局

  当前,我省仍存在资金与人才等资源不够集中、长期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足、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等问题。如2024年全国人形机器人领域总融资额超50亿元,其中广东、北京占比高达25%,上海占21%,浙江占14%。建议进一步整合省级财政与地方产业基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放大效应,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形成千亿级规模,可参考上海通过母基金与12家生态合作基金签约形成250亿元融资池的做法;加大科技金融体系的促进作用,强化科技金融产品试点,围绕企业需求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建立“技术成熟度—政策支持强度”动态匹配机制,提高政策激励的灵活性和适配性,构建具有高规模、多层次、全链条、动态匹配特征的多元立体投入格局。

  强化多元协同,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新突破

  针对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算法与硬件协同不足、数据瓶颈与仿真偏差等技术短板,亟待大力强化多元协同,包括多主体协同、产业链协同、跨区域协同、跨学科协同、算法需求协同等。建议支持省内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等,围绕“大脑”“小脑”核心技术、仿生“肢体”等关键技术开展集体攻关;促进产业链协同与集群化发展,如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以整机链主型企业为核心,组建“链主企业+高校+场景用户”联合体;布局全国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品研发、成果展示、测试验证等产业平台,推动形成一批行业标准;构建跨本体多样性开源数据集,研究数据采集解耦、遥操作与人类示教等方法,开展数据采集标注关键技术攻关,完善端对端大模型开发应用;完善长三角区域和跨境合作“白名单”,便利区域产业协同和国际技术合作等。

  加强应用场景建设,打造开放、共享、互认的生态环境

  当前我省仍存在场景示范项目分散、缺乏统一规划,数据采集共享存在堵点(如真机数据采集成本高、仿真数据存在物理偏差、家庭场景数据受隐私保护约束等),高风险场景开放不足(如高空作业、化工巡检等),敏感场景(如医疗)数据共享机制尚未突破,缺乏统一的场景效果评估标准体系等问题。建议以“统筹规划、开放创新、数据驱动、生态协同”为核心,加强应用场景建设。一是建立省级场景统筹机制,如制定《具身智能机器人场景建设指南》,编制重点场景建设清单和路线图,避开与上海(工业机器人)、深圳(消费电子集成)的同质化竞争,聚焦服务机器人(医疗、教育)和特种机器人(深海、应急)等优势赛道和细分领域,兼顾垂直场景探索与通用泛化;二是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数据中心、训练场和数据交易中心,搭建全省动作数据库、物体知识库和数据采集平台等,并制定完善数据采集共享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激活数据要素价值;三是围绕人形机器人智能系统,开放适配人形机器人的通用多模态大模型和专用模型,强化智能技术深入应用;四是根据不同场景的市场需求和技术成熟度,实施分类开放策略,打造多领域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场景“样板间”。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复合型人才梯队建设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我省仍面临高端人才储备不足、专业人才短缺、高校交叉学科建设滞后等问题。缺少既懂大模型,又懂机械和自动化,还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痛点。笔者建议:一是构建产业全景图,系统梳理我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重点企业、科创平台、领军人才底数,精准对接人才需求,加大国际顶尖人才引育力度,组织开展与省域发展规划匹配的顶尖科研项目;二是以科技引领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产业教授”“科技副总”等企业与高校的人才互聘、认证和分配等机制;三是改革高校培养体系,鼓励设置交叉学科,增加自主技术路线教学内容,定向培养复合型工程师;四是支持青年主导重大项目,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做法,提升青年人才创新力和获得感。

  (作者为省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编辑: 张毅
浙报智库

浙报智库集合浙报集团旗下“一媒体一智库”矩阵,坚持党媒思想高度和深度,发挥智力优势、传播优势、聚合优势,围绕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共同构筑新锐、开放、致用,与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相匹配的新型一流智库。

平台矩阵

调研发现,我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存在经费投入结构欠佳、核心技术自主性不高、多元协同不足、场景建设分散、高端人才短缺等短板。为抢抓“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战略机遇,必须着力破解发展难点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