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新郑三中的一位女教师在上网课时遭陌生人入侵网暴后,因心梗在家中不幸离世。
随着事态发酵,“网课爆破”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成为近期的互联网热词。截至11月16日9时,包含“网课爆破”关键词的微博话题共116个,其中多个话题阅读量破亿;百度可检索到“网课爆破”有关网页4410万个,百科相关词条浏览量同样破万。
屡登热搜的同时,百度指数平台则显示,“网课爆破是什么意思”成为网友搜索频次最高的关联词。简单来说,“网课爆破”是指网课参与者故意泄露密码等信息,随后捣乱者有组织地进入在线课堂,通过种种极端方式恶意扰乱教学秩序。有记者近日加入了一个有178人的“网课爆破”群,发现群成员以“00后”居多。
“恶作剧”后暗藏“黑产”
早在今年9月开学初,网上就已出现有关“网课爆破”的举报内容。“不想上网课”“想捉弄老师”的“熊孩子”背后,一条有组织甚至试图借此牟利的黑色产业链条逐渐生成。
以“网课爆破 黑产”为关键词,百度平台共检索出18.5万条信息。在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的“网课”相关话题下,存在诸如“网课爆破,专业团队”等广告信息。部分用户更是直接将自己在社交平台的昵称改为“网课爆破手”,并在简介等位置“明码标价”,业务范围包括但不限于表白、诬蔑,入侵网课的价格最低仅需0.5元/节。
QQ、微信等平台的群组则是这群“爆破手”的聚集地,他们在这里“接单”,相互之间称“同行”,交流“经验”,分享“入侵”成功之后的快感。这些“爆破手”们还乐于在各个网络平台炫耀自己的“入侵战绩”,在获取更多可以爆破的课程信息的同时,不断招募新成员,将这条培育“网络毒瘤”的黑色产业链不断壮大。
从娱乐到“找乐子”
在“网课爆破”行动中,除了以利益为重的参与者,也有“爆破手”将自己标榜为所谓的“乐子人”,表示自己不收费,只是单纯在网上“找乐子”。
如有记者混入“爆破群”向群内成员提问,实施“网课爆破”的目的是什么时,“爆破手”们的回答多为“好玩”。当然,“乐子人”也并非互联网上的新生产物。搜索百度“乐子人吧”发现,目前吧内已有帖文5331篇,主题数391个,讨论话题覆盖各个领域。
“无关是非,只图一乐”。抱着这样“轻松”的心态,“网课爆破”的参与者因为在网络上的种种不法言行成为了“共犯”,对他人造成了实质性伤害。而当“乐子人”渗透进日常生活,会在无意识中消解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让互联网空间不断模糊底线、缺乏原则,在“乐子”中沉沦,陷入“娱乐至死”的泥淖。
“网络梗”成为“模因武器”
在“爆破”行动中,不少参与者顶着灰白色的统一头像,用类似的“网络梗”作为昵称,相对热门的包括“鸡你太美”“猪猪侠”等。
在有的观点看来,这些“网络梗”以及“爆破”行动中同样频繁出现的表情包、鬼畜视频,都可以算作“模因武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爆破”行动的破坏力和威慑力。
何为“模因武器”?认证信息为“果壳网主笔”的@游识猷认为,“模因”可以理解为“文化里的病毒”。“模因武器”很简单、好复制、可变异,是一个“极好”的增加混乱的工具。
“爆破手”们利用这些“模因武器”,以极低成本、极短时间“夺权”,在网课平台制造一系列混乱,最后留下一地“废墟”。当话语体系被以“网络梗”为代表的“模因武器”吞噬,将大大削弱表达和沟通的意义,使人缺乏自身逻辑,丧失良好的公共讨论的氛围。
“网课爆破”是网课时代的特有现象,但其反映出的问题却不仅限于网课本身。网络的匿名化、情绪化与碎片化传播,使得网络暴力事件频繁发生。而“网课爆破”的本质就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暴力,也是对公序良俗的挑战。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匿名和虚拟更不是对肆意妄为的掩护。对于“网课爆破手”及背后的黑色产业链,我们必须重拳出击、依法逐个“铲除”,同时也要警惕类似的“网络毒瘤”披上新的“外衣”,将“魔爪”伸向其他角落,防范下一次可能出现的网络“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