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智库频道 > 智论  正文

多措并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发布时间: 2024-11-20 14:26:30 来源: 浙江日报 周洋 宋立鹏 编辑 李雅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近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召开,大会官方平行活动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宣布浙江有4地入选第二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成为我国入选数量最多省份,彰显出浙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的坚定决心和显著成效,标志着浙江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了重要步伐,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重要参与者。

  强化顶层设计,筑牢生物多样性安全屏障

  制度建设在治理层面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为维护生态安全和人类长期福祉奠定了基础。要通过制定生物多样性相关法律和战略规划,完善管理框架,促进跨部门、跨区域合作等,全面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目前,在地方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中,部分地区的法规和政策尚未完全与国家战略对接,不同部门间的协同也不够顺畅,导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不平衡、力度不足。基于此,应强化顶层设计,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制度体系,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治理。中央层面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协调机制,并细化任务分工与实施方案。2024年,生态环境部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为我国未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指导方针和关键行动。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战略,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保护法规和政策,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框架,并结合区域特征设定适应性标准。在这方面,浙江走在前列。2023年,浙江发布了《浙江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5年)》,为未来十年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科学蓝图和战略指引。

  数字科技赋能,织就生物多样性安全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先进的数字技术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加精准、高效的技术支持,要抓住数字技术发展机遇,利用数字技术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提升生态系统治理效能。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应用是现代生态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应建立统一的生态数据管理平台,对全球及区域范围内的物种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控,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近年来,浙江利用数字技术将人工干预转变为智能监控,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的转变,创新性地构建了全国领先的省级自然生态环境管理应用系统——“浙样生态”,汇集了各地的生物多样性调查结果、新物种信息、传统知识和体验地建设等内容,显著提升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精准性和效率。去年,丽水还建立了全国首个覆盖全市域的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体系,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共享和监测报告的自动生成,显著提升了监测效率和生态治理能力。

  产业协同发展,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链条

  生物多样性不仅是自然界赖以维持稳定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因此生物多样性保护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过于侧重于生态资源的保护,而忽视了其潜在的生态价值实现,导致群众参与生态多样性保护的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如今,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产业协同发展逐渐成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驱动力。通过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激活其经济潜力,为地方带来经济发展新机遇,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各地应当依据自身的特色和条件,寻求适合本地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法,并激励采用多种模式来增强高质量生态产品的供应能力和水平。拥有独特资源的地区可以采用自然放养、自繁自养等方式,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绿色品牌;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对农林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具有优美自然景观或历史文化遗产的地区,可以通过生态旅游、生态研学等途径,将生态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比如,近年来,浙江磐安通过“智慧药园”项目,将药材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发展了一个集观光、培训、交流于一体的平台,推动中药材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共赢。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党校“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浙江省委党校中青二班】


编辑: 张毅
浙报智库

浙报智库集合浙报集团旗下“一媒体一智库”矩阵,坚持党媒思想高度和深度,发挥智力优势、传播优势、聚合优势,围绕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共同构筑新锐、开放、致用,与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相匹配的新型一流智库。

平台矩阵

通过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激活其经济潜力,为地方带来经济发展新机遇,实现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