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统筹谋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事关浙江省域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大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力量,产业创新是渐进式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结构的关键。只有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才能贯通“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成熟产业”的演化路径,持续推动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产业是处于萌芽期的产业形态。只有突破性技术引发颠覆性创新,同时还能获得产业界和金融界的积极响应,才能集聚足够能量形成“引爆点”效应,从而开启产业创新机会窗口,推动未来产业向新兴产业嬗变。可见,未来产业处于“死亡之谷”的前端,科技创新发挥着“育种”作用。只有开启产业创新机会窗口的未来产业,才能顺利切换到新兴产业发展赛道。
新兴产业是未来产业演进的产物,也是成熟产业形成的基础。新兴产业发展面临“逐鹿技术主导权和争夺市场主导权”两道鸿沟,存在“赢者通吃”的马太效应。逐鹿技术主导权的过程称为“动荡期”。因为新兴产业已经成功跨越了“引爆点”,各路企业组织或开源社区成为竞争主体。科技创新的多源性和多样性,决定了该阶段技术方案出现发散性和快速迭代性。竞争者凭借各自的要素创新组合等技术研发方式,构建内部技术标准,并通过内部标准外部化,来争夺产业主导设计权。只有产品主导设计得到社会公认和政府加持,才能转化成为新兴产业技术规范。争夺市场主导权的过程称为“过渡期”。尽管领先者凭借技术主导权存在先发优势,但是蜂拥而入的模仿者也存在后发优势。因为过渡期竞争焦点已经从“技术方案和产品语义能力”,转变为实现方案的“产品性价比、文化语义能力和市场接受度”。这就不仅需要科技创新作为基础,同时也需要具备组织学习能力和制造成本控制能力,才能成为市场竞争的最后赢家。
随着新兴产业发展阶段技术主导权和市场主导权的尘埃落定,新兴产业最终演变为成熟产业。在产业成熟阶段,科技创新的作用主要是渐进性推动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但是创新频率显著降低。通过管理创新实现低成本高收益,是领先者继续巩固产业主导地位的主要对策。
可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不是简单的空间拼接,而是跨时空的动态融合。一旦融合时空错位,要么折戟沉沙,要么错失创新机会,实践难度非常大。
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机遇挑战
浙江已经积累了强化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先发优势。一是守正创新的文化信仰。“义利并举”的传统文化,锻造出“诚实守信”的地域标签。“勤劳致富和创新致富”的经营理念,熏陶了一代又一代创新创业者。二是政企亲清的营商环境。从“四张清单一张网”,到“最多跑一次”改革、数字化改革,再到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浙江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营造了亲清政商关系,持续消除企业发展的制度性干扰,形成了全球瞩目的一流营商环境。三是开放创新的生态环境。从网上交易市场到AI开源共创,浙江不断健全面向全球的开放式创新生态,引发DeepSeek等开源创新企业涌现。四是产业集群的成本效应。从块状经济到先进制造业集群,再到现代产业集群,浙江不断强化产业链分工和供应链畅通的成本效应。五是面向市场的营销模式。从专业市场覆盖全国,到跨境电商服务全球,浙江市场营销模式和物流服务网络与时俱进,不断引领“跨境网店、直播带货、AI销售”等营商业态。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态势的复杂变化,“十五五”时期浙江在推进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上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是传统产业发展面临“两难”困境。我省民营企业绝大多数分布于传统制造产业,为支撑市场竞争“性价比”优势,普遍面临“红海竞争”的严峻压力,同时,美国关税壁垒等“小院高墙”政策,进一步侵蚀本来就“薄如刀片的利润”,企业“守业难、创业更难”,亟须寻找解决方案。二是未来产业布局面临定位难题。未来产业布局本质上是在为新赛道播种,因为未来产业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所以对项目选种等预见能力有着极高要求,因此,亟须构建“预测、育种、选苗”的整体解决方案。
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十五五”时期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浙江应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机制—市场交易机制—企业组织机制—社会共创机制”的协同效应,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质量,抓住维持现有竞争优势和拓展未来发展机遇,实现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一是优化政府引导机制。在未来产业布局方面,建议重视国家战略导向和科学自由探索的结合,一方面避免政府引导课题选题过程中的拍脑袋问题,另一方面避免自由探索项目的低水平重复资助问题。在新兴产业布局方面,建议按照产业演化规律、国际竞争态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定位发展方向,体现比较优势,避免重复投资。在成熟产业升级方面,建议继续发挥产业集群和网络市场的成本优势,咬定“性价比”这个核心竞争力不放松。
二是强化市场交易机制。在国内市场方面,建议进一步规范企业按照合同履约行为,充分发挥“诚信浙江”的地域品牌优势。在国际市场方面,建议创新外汇掉期保险和担保等保障服务项目,积极探索参与人民币结算解决方案,以对冲国际关税壁垒和贸易壁垒等因素对现有双循环路径的不利影响。
三是重塑企业组织机制。在企业战略层面,建议强化企业家战略创业思维,提升“保持旧赛道竞争优势和拓展新赛道创新机会”的战略柔性。在企业组织层面,建议企业探索二元组织架构,形成“关系融洽、利益融合、要素融通、能力融汇”的创新联合体,抱团取暖以应对全球竞争格局。
四是培育社会共创机制。在平台建设方面,建议积极扶持本土AI开源、网络众包等平台企业,鼓励电子商务和视频直播等平台向AI开源平台转型。在人才建设方面,建议国有企业联合重点高校建立AI创业园区,研究世界领先开源生态的运行模式,开发人工智能模式、标注数据集、代码开发工具等培训教程,引导学生跟踪国际最新AI应用场景开发动态,形成社会共创的开放式生态系统。
(作者分别为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浙江省“八八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