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智库频道 > 智论  正文

以文化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5-08-25 17:01:54 来源: 浙江日报 范铮 李启正 责任编辑 李雅南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以文化赋能县域高质量发展,是浙江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以文化价值深度转化为核心,以优化空间政策保障为基础,以建强人才队伍为根本,持续探索县域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硬支撑”的有效路径。

  浙江的探索与成效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在县域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将文化深度融入县域经济社会肌理。

  一是推进文化要素的系统化激活与价值重塑。通过实施具有开创性的“文化基因解码工程”等基础性工作,对全省文化元素进行了系统性普查、解码与数据库建设,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标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并着力培育其成为可识别、可转化、可交易的文化IP,并同步推进县域文化品牌建设,依托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溢价。

  探索文化与产业融合的新模式。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践了“三生同步、三产融合、农文旅共富”的特色发展范式。深化“万村景区化”工程,将乡村整体作为文化景观和消费空间进行打造,深入挖掘农耕文明、乡土民俗的文化底蕴,推动农业观光、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的深度融合,优化“共富工坊”等乡村运营模式,并前瞻性探索未来乡村的文旅融合新形态。

  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联动机制。强化“党建引领+村企共建”模式,以项目库为抓手,整合资源共建和美乡村。创新“新型集体+重点项目”模式,盘活闲置生态文化资产,培育文化管理员、乡村运营师等本土人才队伍,通过“政府+公司+协会+村集体+农户”的菜单式合作,实现生态文化资源的价值转化。深化“山海协作+文化联动”模式,推动发达地区与山区海岛县文化资源的互推共享与产业协作。

  深化文化赋能的对策建议

  浙江在文化赋能驱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融合的深度与系统性不足,融合协同的效能与支撑体系薄弱,人才支撑的结构性短缺与活力不够等挑战与困难。因此,要进一步探索构建文化赋能县域发展的新范式。

  首先是构建文化价值深度转化与消费创新引领体系。一是深化IP价值挖掘与全链运营,将县域特色文化IP的培育、评估、授权、运营提升到战略高度。建立科学的IP价值评估体系和动态管理机制,推动文化IP深度融入产品设计、品牌塑造、营销推广、体验服务等产业链全环节。探索建立区域性文化IP交易平台和授权中心。二是打造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与新业态,大力推动VR/AR、元宇宙、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县域文化场馆、历史遗迹、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深度融合,创新开发沉浸式剧场、互动式展览、数字文旅剧本杀、云游直播等新场景。升级改造传统文化空间,建设智慧文化园区、数字艺术中心等新型载体。三是聚焦全龄友好与文化普惠共享,建立县域居民文化消费特征大数据分析平台,精准识别不同群体需求偏好。创新开发界面友好、内容适老的数字文化产品和儿童益智类文化服务。

  其次是优化产业空间集约布局与精准政策保障体系。一是强化平台赋能与要素高效集聚,打造集信息发布、资源共享、项目对接、政策咨询于一体的省级文化综合服务枢纽平台。对山区海岛县,政策重点放在文旅消费券、惠民卡发放、文旅项目贷款贴息等;对发达地区,侧重支持新型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推广“文化园区+产业基金+公共服务平台+链主企业带动”的发展范式。二是打造精品研学与知识价值供给链,建立“村落(景区)+高校(研究机构)+文旅部门+行业协会”四位一体的研学产品开发联盟,围绕地域文化、特色产业等主题,精心设计知识结构完整的研学课程体系,串联形成精品研学旅行线路,建立研学“一码通”数字化管理平台。三是完善文化金融服务生态与风险防控体系。推动本地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流程,完善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与信用评级制度,创新多元化担保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市探索设立文化特色银行或文创专营支行,支持建设“共富金融服务站”,完善文化产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最后是完善人才引育机制与多元主体协同体系。一是培育链主企业与激发跨界创新,实施县域文化企业“链主引育”专项计划,支持链主企业整合上下游资源、牵头制定行业标准,推动建立“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文化创意智库,共建乡村文创产业基地、非遗研习所等平台。二是激活新乡贤动能与深化村企共建,创新新乡贤联络、服务与激励机制,探索推广“村企共建协议”模式,鼓励设立“文化产业反哺基金”,定向支持乡村基础教育、养老服务、文化设施等。三是构建校地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将文化创意、非遗传承等课程融入地方职业教育体系,共建高水平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实训基地,重点加强研学导师、文化项目策划人的专业化培养,探索“候鸟型专家”柔性引才模式。四是提升主体文化素养与专业运营能力,实施“乡村文化带头人”“非遗传承新力量”培养计划,提升青年骨干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和数字素养。通过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提升农村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等设施的运营效能。

  (作者单位分别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浙江理工大学)


编辑: 张毅
浙报智库

浙报智库集合浙报集团旗下“一媒体一智库”矩阵,坚持党媒思想高度和深度,发挥智力优势、传播优势、聚合优势,围绕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共同构筑新锐、开放、致用,与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相匹配的新型一流智库。

平台矩阵

浙江在文化赋能驱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融合的深度与系统性不足,融合协同的效能与支撑体系薄弱,人才支撑的结构性短缺与活力不够等挑战与困难。因此,要进一步探索构建文化赋能县域发展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