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智库频道 > 智论  正文

坚持好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发布时间: 2025-10-31 17:39:21 来源: 浙江日报 李晓超 责任编辑 李雅南

  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高度评价了“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指出了“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未来五年要做什么、怎么做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我就此谈一些学习体会和认识。

  深刻理解坚持扩大内需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我们要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济增长动力转型和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深刻全面理解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要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理解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我党的奋斗目标。扩大内需,无论是扩大消费,还是扩大投资,最终都要落脚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求的不断扩大,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仍比较强烈,居民消费潜力和空间仍比较大,需要通过内需的不断扩大,持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也不高。因此,需要从战略上持续不断地扩大内需,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要从适应经济增长动力转型的需要上理解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跃上大台阶,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与之相适应的是,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特别是近一个时期以来,正发生由生产决定向需求决定的重大转型、由供给短缺向需求不足的重大变化。经济增长归根到底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平衡,供给与需求在较多量水平上实现平衡,经济增长就会快一些;供给与需求在较少量水平上实现平衡,经济增长就会慢一些。当前经济增长放慢就是供给与需求在较少量水平上平衡的结果,而这主要是由于需求不足下拉形成的,这也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主要原因。面对经济增长动力由供给决定向需求决定的转型,并考虑到这一转型的长期性,要促进经济保持较长时期持续稳定的增长,必须从战略上保持内需持续稳定扩大。

  要从提高国际地位的需要上理解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一国的国际地位取决于该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多方面的规模和实力,其中经济的规模和实力是基础,经济规模大、实力强,影响就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贸易的不断增加,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加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坚持扩大内需,实际上就是扩大我国从国外的进口规模,为其他国家的商品和服务提供更大更广阔的市场。提高对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从战略上就有利于国际地位的提高。因此,扩大内需虽然发生在国内,但通过商品和服务进口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把握好扩大内需的方向和重点

  全会明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要大力提振消费,扩大有效投资,坚决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接下来,我们要切实把握好扩大内需的方向和重点。

  要以惠民生为牵引大力提振消费。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已有了大幅提高,但也要看到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还十分强烈,而且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产生新的消费需求,居民消费潜力还十分巨大,大力提振居民消费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除了居民消费总体水平还需要大力提高外,在结构上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显得更为紧迫。要着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特别是农村居民消费,2024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280元,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557元的55.8%。要着力提高居民对耐用品的消费,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汽车保有量达3.63亿辆,但人均汽车保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要着力提升居民对服务的消费,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955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4%,还有待提高。此外,还要积极支持小众消费成长壮大,满足人民群众消费日趋多样化的需要。

  要以补短板为目的扩大有效投资。当前较高的储蓄率为投资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保障,但要看到充足的资金仅仅为投资提供了条件,要实现投资的增长还需要有投资的方向和领域,实际上目前我国还有很多短板有待投资补齐。要加强对农业的投资,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大量投资,提高交通道路特别是农村交通道路的便捷性需要投资。要加强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投资,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重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也需要投资的支撑。要加强更新改造投资,这既包括对基础设施的改造,如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也包括对机器设备的技术改造。要重视和加强对人的投资,全面提升人的健康、知识和技能,需要建设高质量的公共教育体系,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系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支持,资助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这些投资不仅潜力大,而且规模也不小。

  要积极促进供给和需求的良性互动。促进供给和需求的良性互动,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十分重要,没有需求的供给,就如无源之水,供给难以持续,最终只能表现为供给过剩,经济运行难以持续;没有供给的需求,需求得不到满足,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得不到改善和提高,也容易引起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因此,只重视供给、忽视需求,或只重视需求、忽视供给,都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高度重视供给和需求的良性互动,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所在。要以需求组织供给,对有需求的领域要及时加大供给,如未来一个时期旅游消费将是一个热点,要加大对旅游景点的供给,加大对旅游景点的开发投资,加大对旅游交通道路的建设。要以供给创造消费,通过供给的创新,引导消费的形成和增长,比如在数字经济支撑下出现的外卖,就形成了外卖消费的形式,促进了消费的增长。当然,供给创造消费也是在对消费预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只有在预判到外卖将会方便人民群众、将会形成一种新的消费形式的前提下,外卖消费才呈现出发展壮大的局面。

  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内需的持续稳定增长

  扩大内需是一个战略问题,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但同时也是一个眼下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有打闪电战的措施,因此,扩大内需需要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的密切配合,发挥政策的综合效果。

  要加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度。面对需求的不足,特别是在价格低迷形势下的需求不足,微观主体预期较为疲弱,需求的意愿较低,这就需要着力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营造较为宽松的宏观环境,以提高微观主体的需求意愿。财政政策虽然也可通过减少税收,增加微观主体的收入,推动微观主体需求,但减税对需求的影响往往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更加直接的政策就是增加财政支出,眼下采取增加财政支出的措施更为紧迫。货币政策还是需要在数量和价格上同时发力,适势适时进一步降准降息,提供更加充裕合理的流动性,提供更加低廉的生产和消费成本,调动微观主体的生产和消费积极性。

  要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居民收入影响着居民消费的能力,影响着居民消费的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是一个老话题,也说明这是一个解决起来十分艰巨的问题。从我国居民收入结构看,提高居民收入占比首先要提高居民经营收入占比,居民经营收入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而获得的收入,可以考虑把提高居民经营收入作为提高居民收入占比的重要抓手,这样也有利于增加中低收入家庭收入,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其次要提高居民财产收入占比,重点是要提高居民红利收入占比,目前我国居民财产收入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红利收入和其他财产收入占比过低;最后要提高居民转移收入占比,重点是要增加居民社会保险福利,这实际上是要相应增加居民社会保险缴款,为此需要深化对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和调整。

  要积极推进有利于扩大内需的改革。要按照市场化改革的要求逐步取消一些限制性管制,逐步取消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对居民购房、购车的限制性规定,释放居民消费的潜能;要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推动人口乃至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要围绕调动民营经济积极性主动性,推动有效的市场准入、有力的公平竞争等方面的改革;要围绕着盘活农村资产,深化农村宅基地、土地转让、农业规模生产等方面的改革;要严格落实法定年休假制度,维护法律的严肃性,确保居民有足够的消费时间。

  (作者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 张达磊
浙报智库

浙报智库集合浙报集团旗下“一媒体一智库”矩阵,坚持党媒思想高度和深度,发挥智力优势、传播优势、聚合优势,围绕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共同构筑新锐、开放、致用,与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相匹配的新型一流智库。

平台矩阵

我们要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经济增长动力转型和提高国际地位等方面,深刻全面理解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