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又是推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支点。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育正逐步从“强体”向“铸魂”转型。体教融合的推进,不仅是国家战略的深层布局,也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体教融合的核心在于通过体育课程实现知识和价值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精神和坚韧品格,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体教融合的内在逻辑
体教融合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体育教育通过身体运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和内化价值观。比如,足球教学中的越位规则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篮球战术训练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种“做中学”的教育方式,比单纯说教更具感染力,能有效将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变为具体的行为模式。现代教育心理学强调,价值观内化需要经历认知、情感、行为三重机制。体育教育的独特优势在于,它能通过运动情境同时激活这三个机制。实践表明,参与团体运动的学生在责任感和规则意识上明显更强,充分证明了体育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中的独特作用。
体教融合的现实问题
首先,政策层面体育教育存在“悬浮化”现象。虽然国家多次强调体教融合的重要性,但基层落实仍面临障碍。一些地方学校未能配备足够的体育教师,部分农村学校缺乏标准的运动场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评价体系的错位:当升学率仍是学校的主要考核标准时,体育往往会被边缘化。
其次,课程设计层面体育教学存在“碎片化”问题。技能训练过于注重动作分解,教学过程过于程式化,如“集合、热身、解散”这样的固定模式,使体育课变成了“放羊式”的自由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教育功能。
最后,社会认知层面存在对体育教育的理解偏差,尤其体现为家长群体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家长希望通过运动增强孩子的体质;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体育活动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这反映出公众对体育功能的片面理解——仅将其视为“强身健体”的工具,而忽视了其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体教融合的实践路径
当前,克服现实困难,推进体教融合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程创新,构建“体育+”育人体系。新时代的体育课程改革应将体育场变成一个“价值观养成”的课堂,整合“体育+思政”“体育+劳动”和差异化教学等模块,既强身健体,又塑造品格。
“体育+思政”的核心在于将运动场景转化为德育的现场。当学生在篮球课上学会“传球”时,他们不仅掌握了运动技能,更理解了团结协作的重要作用;当他们在长跑中坚持到终点时,收获的不仅是体能提升,更是对“永不放弃”这一人生信条的切身体验。“体育+劳动”强调通过运动后参与校园劳动,如维护运动场地或整理体育器材,让学生明白“美好环境需要双手创造”。这种直接的体力付出与劳动成果的关联,比传统书本教育更生动、更深刻。差异化教学即关注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对于体能较强的学生,可以挑战更高难度的体育项目;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从简单项目起步。通过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所有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水平的体育锻炼中获得成就感,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挫败感。
二是师资建设,让体育教育者从“教练”升华为“育人者”。在体教融合的过程中,体育教师的角色需重新定义。教师不仅是运动技能的传授者,更应是价值观的引导者。这要求教师具备“双专业素养”——既精通运动科学,又懂得教育规律。比如,在排球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纠正学生的传球姿势,还要抓住模拟比赛时的冲突,引导学生理性处理争议,利用课堂作为品德养成的实践场。同时,体育教师的来源渠道也需要拓展。比如,浙江省体育局联合省委编办、省教育厅、省人力社保厅、省财政厅等五部门出台了《浙江省大中小学校体育教练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为包括退役运动员在内的体育人才担任学校体育教练员提供了政策遵循。
三是评价改革,建立多维度评估体系。新时代的体育教育评价应突破传统“秒表+米尺”的单一评价方式,构建包含“体质水平(40%)+运动技能(30%)+体育精神(30%)”的复合评价体系。其中,“体育精神”的评价可通过具体行为指标量化——包括规则遵守、团队贡献、意志品质等多个维度。比如“主动扶起摔倒对手的次数”“遵守裁判判决的自觉性”等。这种评价方式将隐性的品德行为显性化,成为可操作的价值观教育工具。
四是建立协同机制,构建育人共同体。其中家校联动与校社融合是两大关键环节,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家校联动强调家庭与学校的密切合作,家长作为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应与学校保持良好的沟通,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定期家长会、家庭教育指导等方式,形成体育教育合力。与此同时,校社融合则注重学校与社会的深度合作,学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文化教育,更要通过与社区、企业、文化机构等的合作,拓展学生体育活动的空间,培养其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通过整合家校社各方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体教环境和更广泛的成长平台,形成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育人网络,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