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科技金融是指金融机构改进服务方式、创新金融产品,促进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金融业态。近年来,浙江紧紧围绕建设金融强省的目标和要求,重点布局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和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通过搭建产学研金融服务平台和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领域倾斜,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多元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助力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构建良好区域金融生态,为科创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区域金融生态是指各类金融机构、各类市场主体和政策环境构成的关于金融资源分布、流动、优化配置及其与产业发展多层次互动共进的开放体系,它既有助于金融资本优化配置,防范和化解各种金融风险,又能助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可以为科创企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早在2018年,浙江创新推出了金融顾问制度,这项制度基于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其目的在于聚合金融机构及其相关的各类金融产品、人才、信息等各种资源力量,通过金融顾问这个“1”,链接其背后“N”种机构的力量形成合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定制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为政府制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政策提供咨询。例如杭州高新区(滨江)金融顾问工作室助力杭州高新金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发行数据知识产权定向资产支持票据(ABN)。这一作为全国首单包含数据知识产权的证券化项目,在实操层面形成了数据要素产权化的有效新路径,实现“知产”变资产的突破,为数字经济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自2018年试点以来,全省金融顾问已有成员单位126家,成立工作室146家,推出了一系列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累计服务企业超8.7万家,落实融资达6778亿元。截至2024年末,仅浙商银行就为3万多户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余额超过3600亿元;服务高层次人才近4000户,其中包括41位国内外院士、近700位国家级人才和1300多位省部级人才。目前,金融顾问制度已从浙江走向全国,被北京、上海等16个省市借鉴推广。
创新信用信贷评级模式,多方面满足科创企业融资需求
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特点,而传统金融机构则追求资金的安全性和确定性收益。这种矛盾导致金融机构对高风险的科技创新项目持保守态度,加上科创企业通常具有轻资产、高风险的特点,缺乏足够的抵押物,而银行的授信模式则依赖于历史财务数据和实物抵押资产,因此,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难以适应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尤其是在种子期和初创期。发展科技金融就是要更好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助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比如,浙商银行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了金融服务科技企业的底层逻辑,通过构建一套专属的信用评级模型,将人才、技术等转变为能够为科创企业增信的硬指标,实现了对传统信用风险评价体系的重塑。看人才,既看创始人的学科背景、技能证书、从业经历等,也看整个人才团队的综合实力;看技术,主要是看发明专利,因为发明专利的重要性高于实用新型专利,从而为科创企业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比如,通过“人才银行”模式,帮助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为生物医药企业脉流科技提供3000万元信用授信,帮助其实现技术突破和海外上市计划。
做好“数字金融”文章,显著降低科创企业融资成本
金融机构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和竞争力,保留必要的现金等传统金融服务方式。数字金融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以智能化为特征,以网络化为形式,以普惠化为目标的一种新型金融业态,主要包括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金融服务外包、网上贷款、网上保险和网上基金等金融服务。通过数字技术打破信息壁垒,使企业运营成本、融资成本的计量更为便利,提升科技企业内部管理质量和披露信息的可靠性,也为其融资成本迭代下降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数字技术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重构金融服务供给场景,使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大幅提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22年浙商总会金融服务委员会与杭州市临平区合力打造“金服宝·小微”数字金融服务平台,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化手段,构建“科技+产业+生态”的综合服务体系,为小微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引驻多家金融机构,基于企业经营数据和政府政务数据对企业精准画像,利用大数据技术识别和防范风险,实现金融产品快速连接,降低企业融资门槛,提高融资效率。通过平台创设的“普惠数智贷”利率下降幅度近一半,申贷成功率由平均15%上升至35%左右。目前,在广州、苏州、南京等地,“金服宝·小微”模式已经得到推广,该平台的融资融智融服务功能接入到政府现有金融业务平台,助力当地科技企业运营成本迭代下降。
为科创企业定制个性化金融产品,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科技企业从种子期起步到技术转化,再到产品上市和商业化运作,需要经过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金融服务科技创新不是朝夕之功。处于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科技企业,对融资产品、融资模式有不同的需求。进一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统筹运用好股权、债权、保险等手段,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金融机构随着科创企业在不同阶段所产生的融资渠道及融资方式的不同,做到因企施策,提供不同的融资服务,实现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浙江许多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创新做法,在初创期为企业创始人提供基于人才属性的流动资金贷款;随着企业稳步发展,各类股权投资陆续介入后,则为企业发放“科创银投贷”,实现投贷联动;当企业缺少资源时,银行则发挥平台优势,整合投资机构、券商、律师等外部合作方,为企业在拓展市场、引入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等方面提供综合支持。例如,浙商证券与美的资本、中核基金等产业资本合作,通过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超50亿元,形成“投早、投小、投科技”的金融生态链。浙商银行注重科技型企业的全生命周期陪伴,从初创期到成熟期提供梯度培育支持,帮助科技企业解决发展难题,至今已陪伴100多家企业实现A股上市。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八八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