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形态,其发展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同时又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我国县域经济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发展潜力很大。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产教融合助力产业发展
产教融合使教育与产业相互交融,有利于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技术技能人才保障问题,也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通过政校企研协同育人,打造产教融合新生态。
对区域产业链进行全景式扫描,通过建立“产业链-岗位群-能力图谱”三位一体的专业设置模型,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转化为教学项目,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人才蓄水池”。比如,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工程学院围绕产业数智化转型的实际需求,与滨江、桐庐、临安等县(市、区)开展县域产业学院建设,毕业生连续3年就业率超98%,数字安防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0%。
通过科研院所下沉县域形成创新联合体,重塑传统产业的技术基因。比如,衢州市衢江区打造了1名首席科技官+1批博士创新站+高校院所、上下游企业等N个创新主体的“1+1+N”人才创新联合体,通过建立“揭榜挂帅”,将特种纸、智能装备等区内重点领域28项“卡脖子技术”纳入榜单,已研究掌握全球领先技术18项。
通过产教联合体凝聚政、行、企、校工作合力,不断优化产业和教育生态。比如,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海天集团联合宁波职业技术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院校共建“蓝金领高技能人才工厂”,以“技能+产业”教育模式大大减轻了企业的用工负担。截至目前,“蓝金领工厂”已为区域百余家企业培养输送高技能人才4000余名。
筑巢引凤激活创新活力
人才资源是县域经济实现弯道超车、“蝶变”升级的关键因素。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以机制创新为突破,以平台搭建为载体,以环境优化为保障,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人才“引育用留”工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建立县域人才需求清单,聚焦主导产业、乡村振兴等领域,通过“刚性引进+柔性用才”双轨模式引进紧缺人才。比如,在杭州市拱墅区与四川广元昭化区的协作中,浙江专家以“周末工程师”身份赴当地开展技术帮扶。广元聘请中国水稻研究所、浙江大学等高校院所45名专家教授担任首席顾问等,成立专业技术智囊团队4个,协作共建王家贡米研发中心、食用菌产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5个,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这种打破地域限制的人才共享模式,既降低了企业用人成本,又拓展了人才施展空间,形成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创新生态。
通过创业扶持平台的搭建,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比如,湖州市安吉县设立“青年入乡发展专项创业贷”,面向青创项目和人才项目提供无抵押、无担保、无利息贷款,截至今年6月底,已累计支持人才和青创项目26个,覆盖医疗科技、文旅融合、乡村电商等多个乡村振兴重点领域。
将人才贡献与薪酬、晋升挂钩,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比如,湖州市德清县推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双通道”,打破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职业技能评价界限,搭建两类人才成长“立交桥”,促进两类人才融合发展,探索建立“技薪挂钩”待遇激励制度。2024年,新增技能人才8142人,高技能人才4818人,数字高技能人才510人。
引导各类要素向县域聚集
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创新性配置,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要加快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引导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流动和集聚,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县域城乡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构与升级。
引导金融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通过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支持,撬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领域的信贷投放,放大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比如,宁波北仑区建立了“阳光农村产权信用贷”“花木贷”等金融产品,有效破解了农业发展融资难题。2024年累计发放贷款15.39亿元,惠及4238户农户。
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比如,杭州市余杭区创新建立数据要素精准配置机制,在供给侧设立“公共数据开放实验室”,在需求侧绘制“数商企业图谱”,全力打造数据产业创新生态圈;不断优化数据交易环境,发布全国首个区县级数据要素生态指数,率先规范化运行数据交易平台余杭专区,登记数商企业20家,上架数据产品40个,为授权运营企业的数据产品无缝进入数据交易市场打通了渠道。
通过制度创新破除要素流动壁垒。比如,温州市平阳县依托《平阳县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从8个重点领域入手,通过更加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持和全面的资源保障,赋能县域经济新一轮发展。《若干政策》要求各领域政策县级牵头单位会同财政金融、自然资源、能源、人才等4张要素保障清单牵头单位,抓紧制定深化细化的配套政策文件,及时做好政策的宣传解读、责任分解和落地实施,强化政策协同,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推动政策精准滴灌、直达快享,确保基层有感、群众获益、企业得利。
(作者为浙江财经大学党委人才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