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2005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刊发《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科学地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辩证关系。2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丰富与发展,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的行动指南,有力推动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守好绿水青山
20年前,浙江一方面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也面临“成长的烦恼”,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问题日益突出,经济与生态的矛盾日益显现。习近平同志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中深刻指出“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以大道至简的鲜活语言,以直面问题的勇敢担当,打破了“环境保护必然牺牲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思维定式,在观念和实践上,将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级和优先级提升到关乎地区持续发展的战略性高度。
守好绿水青山,必须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习近平同志告诫我们“莫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刚性制度在守护和守好绿水青山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浙江20年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和实践就是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创新之路。一是建立健全最严密的法治制度。以《浙江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代表的一整套覆盖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辐射等全要素的环境治理法规体系建立起来,为经济活动划定清晰红线。二是建立和执行最严格的监管制度。创新推行主体精准、层次完善的“河长制”“湖长制”“湾长制”等制度,打通治水“最后一公里”。三是先行先试最前沿的保护机制。浙江省率全国之先,实施省内生态补偿机制,并在全国首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与应用,让无形的生态价值变成了有形的财富。
用好绿水青山
生态好了,但发展跟不上,这显然不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习近平同志在《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中明确指出“工业化不是到处都办工业,应当是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开发则开发,宜保护则保护”,为解决发展与保护“两难”、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
20年来,浙江不断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实践创新。一是以“腾笼换鸟”的思路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摆脱对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发展路径的依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二是把“生态+”的文章做大,开拓和延展绿水青山新空间。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充分利用绿水青山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文旅产业,将风景转变成“钱景”。三是要素市场改革赋能。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激活环境容量资源市场价值。引导企业自觉减排增效,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讲好“两山”故事
讲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探索和伟大成就的故事,是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式。
深挖文化根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又在新时代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要讲清讲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关系,展现其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融合。
展现实践蜕变。浙江大地从曾经的“伤痕累累”到如今的“满目葱茏”,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最有力的实践注脚。人居环境的极大改善,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生态文明成果的全民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浙江样本毫无疑问应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故事的“主角”和“主题”。
激发人民主体力量。要大力宣传基层涌现的生态卫士、绿色创客、环保志愿者等先进典型,展现普通民众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通过持续深化环境信息公开、拓展公众参与决策渠道,切实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作者为浙大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