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智库频道 > 智论  正文

实现有组织科研与自由探索的动态平衡

发布时间: 2025-10-14 17:36:26 来源: 浙江日报 胡国庭 程晓东 责任编辑 李雅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仅要通过政策体系强化“有组织科研”,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同时也要着力塑造鼓励自由探索、个性发展、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推动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的动态平衡,实现战略主动与长期主义的良性循环。

  平衡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前提是要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并非彼此对立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方面,有组织科研主要是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整合优势资源,形成高效的组织体系和架构,避免各自为政、盲目内卷、无序发展。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有其自身规律,需要有敢于冒险、自由探索的精神。实现好两者之间的平衡,对于筑牢创新根基、提升创新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所强调的,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鼓励自由探索,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平衡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关键要通过稳定的政策支持和配套的制度设计,坚持长期主义,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近年来,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生态需要进一步完善。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虽被称作是“冷板凳”,但绝不代表“无用”,而是意味着“大用”。对基础研究的优先支持,就是要形成宽容失败、鼓励坐“冷板凳”的科研环境。这就要求我们从项目资助、人才引进、考核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将对基础研究的优先支持落到实处。加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使目标导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衔接、优势互补,形成教研相长、协同育人新模式,打牢我国科技创新的科学和人才基础。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更应展现勇气和魄力,切实加大投入,优先支持基础研究。在高考、中考等制度设计上,更应突出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整合资源配强基础学科师资力量。

  平衡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有赖于科技与人文的融会贯通。科学与人文素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西方文艺复兴是近代科学产生的先导,纵观历史上称得上“科学中心”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是文学艺术高度发展的国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院士曾说:“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除了要大力普及科学基本知识,还应注重提高人们的文学艺术等修养,为科学发现、应用等提供深厚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应突出美育的作用,将公共艺术教育上升到更加基础核心的位置。我们还应鼓励支持以科学为题材的小说、电影等作品,争取创作更多像《流浪地球》这样的精品,带动科学知识热,实现科学与艺术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同时,我们还应全面认识科学技术,把握其运行发展规律,深入理解认识科学本身的丰富内涵及其与经济社会的紧密关系。为此,应大力支持科学学、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发展,深入探讨如何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科技进步、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学研究的正“外部性”等课题,让科技政策更能体现科学发展内在逻辑。

  平衡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离不开科技金融的强大支撑。在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自由探索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前沿探索更是高风险的行为。时至今日,人们已形成的普遍认识是,科技创新首先需要金融创新,“不稳定的”自由探索需要有组织的金融“稳定剂”,如此,科研人员才能静下心来研究。比如,美国华尔街金融资本与科技行业紧密联动,金融大鳄们为看好的研发项目和初创企业“不计成本”式地投入,也为此获得高额回报。对于我国而言,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当前迫切需要完善科技金融相关的产权制度、风险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等系列制度措施,进一步强化金融服务科技的作用,促进政策、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

  平衡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直接体现于科技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随着企业在科技创新中主体地位的日益凸显,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企业应在技术创新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高校科研院所应在基础研究和原创理论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这种观点,强调的是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不同定位与科研分工。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样的角色定位与分工既有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类似于互相平行的“双轨制”,有其合理性。但我们不能以二元割裂的思维来看待这样的“双轨制”,高校科研院所同样应重视技术创新和应用,企业也不应忽视基础研究和原创性贡献。未来,我们应努力弥补创新体系薄弱环节,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在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着力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定位和布局,推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以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的联合发力、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提升创新效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出可行路径。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编辑: 张达磊
浙报智库

浙报智库集合浙报集团旗下“一媒体一智库”矩阵,坚持党媒思想高度和深度,发挥智力优势、传播优势、聚合优势,围绕国家所需、浙江所能、群众所盼、未来所向,共同构筑新锐、开放、致用,与新时代文化高地建设相匹配的新型一流智库。

平台矩阵

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仅要通过政策体系强化“有组织科研”,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同时也要着力塑造鼓励自由探索、个性发展、宽容失败的创新生态,推动有组织科研和自由探索的动态平衡。